英语三小门方法论笔记

Keywords: #学习 #English #Kaoyan
Table of Contents

颉斌斌2025考研英语三小门应试宝笔记

完形

维度 传统思维 高分思维
已知信息 原文 原文+选项
解题思路 理解全文+辨析词义+蒙猜技巧 文章内部一致性
选出答案 求证答案100%的正确性 选项比错
能力要求 对英语要求高 只需读懂文章60%的内容

看懂原文60%,掌握高分思维方法就可以得6~9分。

解题的底层逻辑

完形填空解题的底层逻辑是文章内部一致性

即在所挖空处填入一个什么样的词才可以使文章内部仍然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说该词不仅要能够使挖空处所在句在逻辑和语义层面保持一致性,还要能够使其直接和间接地和文章的核心主旨保持一致。

完形填空文章的内部一致性主要表现为局部一致性整体一致性

局部一致性

局部一致性是指所填词要能使其所处的上下文在语义和逻辑层面保持一致性

在做题过程中,要灵活处理,秉持“先易后难”原则来进行分析。如果某道题空格前后的信息有比较明显的暗示,就优先做这道题。

在本句层面,填入的词要能够使本句句内的逻辑和语义保持一致性。

在句间层面,填入的词要能够使本句和其上下句之间在逻辑和语义上保持一致性。

逻辑一致性

用二分法将文章逻辑关系分为“改变方向”和“维持方向”。“改变方向”是指句中或句间发生了转折,除此之外,没有发生转折的所有情况都为“维持方向”。

  1. 改变方向
    1. 显性对立:有明显转折词,如But、Yet、However等,这时要么句内对立,要么句间对立
    2. 隐性对立:表面看不出逻辑关系,通过句意可以看出背后是逻辑对立的关系
      1. 时间隐性对立:原文提及“过去如何”,言外之意是“现在已经不这样”
      2. 地点隐性对立:提及“这地区怎么样”,言外之意是“另一地区不这样”
      3. 比例隐性对立:提及“70%的人这样”,言外之意是“30%的人不这样”
  2. 维持方向
    1. 并列关系:互相之间独立且平等的关系
    2. 递进关系:后面部分的语义比前面部分的语义更进一层
    3. 总分关系:前者是较为抽象且概括性的表述,后者是较为具体且具象的表述
    4. 因果关系:前半部分表述原因或者结果,后半部分表述结果或原因
语义一致性

每句话都有其核心要素,包含两个部分:内容方向内容就是表示“是什么”的信息,而方向就是表示“限定”的信息。如“小强是好人”,其中“小强”和“人”都属于内容,“好”属于方向

内容方向结合可以构成完整的语义,当两句之间是维持方向的逻辑关系时,二者的语义方向是相同的,当两句之间是改变方向的逻辑关系时,二者的语义方向是相反的。

逻辑和语义一致性的综合运用

语义和逻辑是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的关系。一篇文章主要是由内容方向逻辑词三个要素构成。

一篇完形填空文章主旨是确定的、不变的,其中所有的句子均围绕这一主旨展开。从宏观来看,行文方向始终都在围绕着文章主旨波动,所有句子共同为传达文章主旨服务。

1726302504050

如上图,1、2、3分别代表命题人挖的三个空,1、2空所在的句子是同一走向,说明彼此之间是“维持方向”的关系,这两个句子所谈论的内容有关联甚至一致,且语义方向也相同。3和2空所在的两个句子的走向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说明这两句之间发生了逻辑关系的转变,二者之间是对立的关系,语义方向相反。

整体一致性

整体一致性是指文章全部内容再主旨层面保持一致。文章的行文方向始终都在围绕文章主旨波动,所有句子共同为传达文章主旨服务。

运用整体一致性的前提是获取文章主旨,高效且普适的做法是边做题边获取文章主旨信息,在分析题目时,我们会对文章的局部信息进行精读,由此分析出的共性便是文章的部分主旨信息甚至全部主旨。在获取到文章主旨之后,运用整体一致性解题时要注意遵循灵活变通的原则,对于第一遍无法通过局部一致性分析出答案的题目,可以再获取到文章主旨信息之后,根据整体一致性进行分析;如果获取不到文章主旨信息,也不必执着于一定要用整体一致性解题。

解题必备的两种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

  1. 接受信息的正确方式:不带有个人观点地接收并理解所给文章的文本信息的含义,不要增加自己的想法和偏见,用“无我”的状态对文章保持“空性”,把文章信息作为自己解题的唯一判断依据。
  2. 信息类型:显性信息、隐性信息,获取隐含假设的普适性做法是取反代入,取反后能让结论明显不成立的就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也就是我们需要获取的隐性信息。
  3. ==获取信息的渠道==
    1. 本句:指挖空处所在的句子,使用句意完整性原则来获取信息。
    2. 局部:指挖空处所在本句的上下句,上下句有挖空时,也要遵循句意完整性原则获取信息。
    3. 全文主旨:主旨 = 主旨词 + 方向,主旨词常以重复的词重复的同义词形式出现。
    4. 选项:通过选项的求同求异来获取解题的思考方向和信息。
      1. 逻辑词:通过前后句逻辑关系是维持方向还是改变方向来选择逻辑词。
      2. 近义词(较难):根据所处语境并对比选项的差异,选择一个最符合语境的词。
      3. 意思不同的词(简单):根据上下文分析详细内容和方向,选出一个最符合的词。

选项比错的能力

  1. 选项比错的依据:答案具有唯一性,选项具有有限性,选项比错是较为高效的方式。
  2. 选项比错的本质: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相对来说出错概率较小的选项,而不是去找完全对应的。
  3. 选项比错的妙招:
    1. 越直接、越表面越好
    2. 范围越大,程度越轻越好
    3. 越空虚的词越好

新题型

英语一新题型中会出现的题型(从易到难排列):小标题 > 7选5 > 排序题

题型特征

新题型的最大特征是选项之间的动态关联性

五道题目的选项之间具有动态关联性,一道题的选对选错,将直接影响到考生对其他题目的判断。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其动态关联性的有利方面体现为:如果某题做对了,其他题的备选答案就会少一个,缩小了正确答案的范围,提高了做对其他题的可能性。不利方面体现为:如果某题做错了,则意味着其他题很有可能也做错。因此解这类题需要掌握动态规划

解题的共同原则

进行动态规划解题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 先易后难、先慢后快;2. 动态性整体判断;3. 确定性判断;4. 选项比错

  1. 先易后难、先慢后快

哪道题目的信息匹配点较为明显就先分析哪道题目,之后再分析信息匹配点不明显的题目。用较多的时间做简单题,最大程度上保证简单题的正确性,为难题缩小选项范围,难题动态地变成相对简单的题目。

  1. 动态性整体判断

选项之间的动态关联性决定我们不能孤立地分析每道题目,而是始终要综合性地对所有题做动态性整体判断,这样可以使我们规避连带性地导致地错误,还能高效做题,节省时间。

  1. 确定性判断
    1. 逆向思考+取反:若判断“是什么”很难,那就进行逆向思考,即判断“不是什么”就相对容易
    2. 逆向思考+约束条件:每道题答案只有一个,在此基础上,通过获取一些有用的解题信息来增加约束条件,就可以对“答案不是什么”做确定性判断。

选项比错

新题型本质上也是选择题,只要是选择题就应遵循选项比错原则。选项比错包含两个核心要素:1. 参考对象,在新题型中,参考对象为其他选项;2. 相对性,某个选项相对于其他六个选项更加符合本空。

三种题型解题思路

小标题

  1. 通读标题或者概括句,获取重点信息(句意重心):利用求异思维“去同求异”,找选项的差异。
  2. 寻找并概括段落的核心信息:利用求同思维“寻找共性”,通过论点总结性句子,获取核心信息。

论点总结性句子 = 段落主旨句,常出现的位置:

段落第一句。②中间有“大写转折”词处。③ 段落最后一句(有转折词/否定词)

优先顺序:③ > ② > ①

  1. 选项比错:先易后难,比较出错误概率最小的选项

排序题

  1. 先明确已知段,第一段已知是解题信息/第一段未知也是解题信息
  2. 通读已知段和其余各段的首句和尾句,首句必读,尾句有需要时才读
  3. 划出首句中的信息匹配点,进行局部连接

① 寻找信息匹配点:指代词+名词 > 逻辑关系(显性和隐性) > 人称代词 > 冠词

② 局部连接的妙用:如已知$A-D$、$B-G$一定相互邻接,则当出现$C-{\Box}-E$(C和E之间只有一个空位),则A、D、B、G都不能填入,故只能填入F。

  1. 确定收尾句关系,先易后难、先慢后快

PS:新题型中一共有7个选项,需要填入5个选项,但在排序题中一般会给出1~2个已知位置的段落,因此若给出了2个已知位置段落,则只需要进行排序,不用进行排除,降低了难度。若只给了1个已知位置段落,则还需要从6个选项中排除1个,填入5个选项。

7选5

  1. 先看7个选项:划出信息匹配点,用逆向思维思考,寻找与之对应有明显匹配关系的5个填空

  2. 再看5个填空:划出信息匹配点,用逆向思维思考,寻找与之对应有明显匹配关系的7个选项

寻找信息匹配点:指代词+名词 > 逻辑关系(显性和隐性) > 人称代词 > 冠词

  1. 先易后难,先做匹配明显的题,最后做匹配不明显的题

翻译

翻译是66句长难句的延续,翻译一定不是死板的词到词的意思转化,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汉语说话方式,将句子重新描述出来,重点在于准确理解原句的句意。

翻译流程

  1. 读句子,根据意群断句。
  2. 生词代词,结合上下文猜测词义,还原代词。
  3. 分析语法结构,判断句子主干修饰成分
  4. 初步翻译,形成译文的初译稿。
  5. 对译文进行校对润色
  6. 形成最终译文。

英汉语言差异

核心:汉语怎么通顺流畅就怎么翻译,不要照搬英文单词原本的词义。

  1.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2. 英语繁复,汉语简短
  3.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4. 英语多静态,汉语多动态
    1. 名词转译为动词
    2. 介词转译为动词
  5. 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象
  6. 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

翻译技巧

词法翻译技巧

  1. 增词法:①增加动词以解释名词,②增加范畴词,③增加解释性词汇,④增加表达时态或复数的词,⑤增加量词。
  2. 省词法:①省略冠词等英语特有的词,②省略介词/介词短语,③为使译文简练而省略。
  3. 词性转换:①名词转译为动词,②形容词转译为动词,③介词转译为动词,④副词转译为动词。
  4. 褒贬译法:选择地词语的感情色彩要原原本本地忠实原文。

句法翻译技巧

  1. 倒置法:①倒置定语/定语从句,②倒置状语/状语从句。
  2. 拆译法:①拆译单词,②拆译词组,③拆译从句。
  3. 转态译法:①有“被”不用“被”,②译为主动句,③译为无主句,④用其他结构代替被动语态。

考生常见问题

  1. 不用仔仔细细读完全文。
  2. 划线处的上文/上下文需要阅读。
  3. 句中有代词、生词需要阅读上下文,还原和推测词义。
  4. 翻译句子时主干优先、短句优先。
  5. 如何获得高分:
    1. 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句子的结构,并遵循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表达习惯。
    2. 其次,从微观层面注意词语的翻译,正确翻译词语能够锦上添花。
    3. 最后,要遵循句法差异,熟悉英汉差异(灵魂)。

译文常见问题和优化方案

词类

问题 优化方案
代词指向不清 还原代词
词不达意 结合语境,推敲词义
直译导致语义表达不完整 增译法
直译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 转换词性

句类

问题 优化方案
长句直译导致译文难以理解 长句变短句
直译导致译文不通顺 调整结构,按照汉语语言习惯输出
主谓搭配不当,译文拗口 转换主语
直译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 转被动为主动
被动语态的翻译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 有“被不用“被”
直译过于口语化 结合语境,优化语言,去口语化

篇章类

问题 优化方案
译文句间逻辑性不强 增译序数词
译文繁复啰嗦 精炼语言
直译导致译文情感色彩减弱 增译法、正话反说、结合语境推敲词义
直译缺乏美感 采用汉语习语或四字形式

误译类

问题 优化方案
成分分析错误导致误译 正确划分句子成分进行翻译
代词指代错误 结合语境,判断代词所指
修饰成分分析错误 重新确定修饰成分